欢迎访问台江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

张真君祖殿

来源:本网 发布时间: 2013-01-25 17:39 浏览量:
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

    “张真君祖殿”位于台江区星河巷88号,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——三通桥和星安桥之间。殿前是古河道渡口,榕阴蔽日,景观优美。从达道河流经这里的三捷河,双向流入闽江,涨潮时出现“圣君殿前河水两头涨”的独特水文景观,在福州绝无仅有。上、下杭地区的“商帮”,抱着“财源不尽滚滚随潮来”的心态,以此为“福地”和发财的“聚宝盆”而云集在这一地区。奉张真君为“商神”,顶礼膜拜,虔诚至极;并把“金融公会”、“商事研究所”设在殿内,作为发布商情信息的中心。由此可见,上、下杭地区作为“闽商”的发祥地之一,对促进福州南台商贸及其文化的发展和繁荣,与张真君祖殿的存在,密不可分。
    张真君祖殿,始建于宋代绍兴年间(1131-1162)。至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。到南明隆庆五年(1571年),又进行大规模的重修,才形成今天的规模。大殿祀张真君,后殿为文昌阁(魁星楼)和临水宫(娘奶庙),占地约1000平方米,坐北朝南,为“重檐歇山顶,抬梁穿斗式”构架,古朴堂皇,完全保持了明代的建筑程式和艺术风格。大殿18根方、圆石柱布局,木构件、雕饰件和柱、础、廊及殿前河墘百米长石护栏保存完好;正面牌楼式砖墙,大门,上直书“旨奉祀典”,下横书“张真君祖殿”贴金匾额,十分醒目。左侧附设有“三清宫”。大殿内依序有藻井戏台、供采光的雨盖天井、廊庑、正殿,中祀张真君神像。雕梁画栋,气宇轩昂,规模宏伟,是至今幸存的极有价值的福州道教文化胜迹。
    张真君,名慈观,字其清,生于唐天祐年间(904-907),永福县(永泰县)月爿洲人。出身农家,长大后当佣工,膂力过人,身体魁伟,号称“张锄柄”。五代十国时期(907-959),王审知开疆拓闽伊始,茅草初垦,瘴气疫疠流行;加上乡村暴徒到处扰乱,村民深受其害。这时张年轻气盛,精通武术,且急公好义,爱打抱不平,后到福州“闾山大法院”被许旌扬祖师的数传弟子收为门徒。张学法数载,艺成下山,为民除害,做了许多有益桑梓的善举。曾在白云寺当头陀,及老,在闽清金沙溪的大石上“坐化升天”。为纪念这位酿成“正果”的善士,到了宋代,在福州过去张生活的地方建了“张真君祖殿”。殿建成后,地方政府官员上报朝廷,皇帝嘉其恩义,赐张为“大化真人”。民众从此称他为“张真君”或“张圣君”。在台湾有60多座张真君庙,在福州的西河、下池、胪雷、北岭,以及长乐的猴屿、莆田的江口等地也都建有由张真君祖殿分灵的庙宇。
    张真君祖殿最有价值、最具特色,并可起证史、补史作用的是7副石柱联:
    首先,戏台联“卅三天演法;廿一史传奇”。高度概括了演戏节目的内容,有法有史,有神有人。仙界的神通广大,人间的悲欢离情,尽收眼底。联文内涵深蕴,文字洗练,对仗工整,其字数之短,实属罕见;
    其次,每副石柱联均无题刻年代和信士献联籍贯、身份、姓名落款。让后人依联的内容去推敲、猜测、思考、留下疑团,以证史、补史;
    再次,每副石柱联皆为楷书,雄浑圆润,遒劲有力,经专家鉴定均出自一人手笔,在福州众多的庙观中,绝无仅有。诚为极罕见的书法石刻艺术的珍品;
    从以上“三绝”和石柱联内容中提到“风伯雨师”、“电光云气”;“天上轰雷”、“手中宝剑”;“阴阳五行”、“三千法界”;“云行雨施”、“电掣雷轰”等,通过歌颂自然力、神力、法力,以表达信众祈求“国泰民安”、“风调雨顺”的善良朴素的心理;同时也显示出中国道教文化神秘、玄妙的色彩。张真君祖殿现已由第三批市级文保单位升格为第七批省级文保单位。